建议提案

由:admin 发布于:2025-09-09 分类:精彩瞬间 阅读:4 评论:0

建议提案

近年来,我市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助力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,引导扶持电商经营主体健康稳步发展,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但总体来讲,我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仍处于探索时期,还面临很多问题。

一、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

1、我市农村经济蓬勃发展,电子商务潜力巨大。以临邑县为例,近年来,临邑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,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基地、农业合作社,逐步形成了品类齐全、各具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极。如临邑县兴隆镇的中兴家庭农场、王家村的绿巨人合作社、郎家村特色丝瓜种植项目、刘友村金银花专业种植合作社;恒源街道乔家村梅花鹿养殖基地、梁家村水蜜桃种植基地,刘波海村东升农场;理合务镇羊角蜜、鹅蛋、黄花菜等“理合丰物”系列农产品、苇子孟村中草药种植基地;临南镇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、王常村无公害蔬菜基地、黄瓜刘村山东呦呦好物农业科技发展公司(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注册“黄瓜刘村”商标,并注册办理条形码)........等等;基本形成了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,“党建引领、区域联动、优势互补、抱团发展”的可喜局面!

2、农村电商产品普遍没有品牌,缺乏市场竞争力。产品有了,但是,农村大都缺乏品牌意识,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比较滞后,区域性品牌少,大部分农村产品没有建立安全的生产体系,更没有可追溯的溯源系统;不同乡镇、村的同一种产品良莠不齐,竞争力不强。

3、农村电商平台发展相对滞后,农产品宣传、销售渠道不畅。一方面,当前农村电商人才整体短缺,尤其缺乏懂信息技术、电商企业经营管理、品牌推广运作和市场培育的电商人才带头人,难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,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进一步推广。同时,受财力限制,我市农村电商发资金保障不足,对农村电商的补贴性投入不够,大部分农村电商企业因前期投入多,盈利周期长,造成资金周转紧张,可持续经营能力差,市场生存艰难。另一方面,农村物流体系薄弱,目前县、镇、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镇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比较落后,保鲜设施匮乏,缺少现代化农产品专用运输车辆,农产品在采选、运输、储存等环节的损耗成本过高,难以满足农村电商发展需要。三是我市电子商务发展产业起步较晚,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相对落后,有关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规划、支持保障、管理规范等政策体系有待完善,亟须推进更多的有针对性、可执行的具体工作。

二、对策及建议

1、加强政策扶持。市政府要出台和完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农村实际的扶持政策,对电商企业在税收、人才引进、融资、入园等方面予以更大的扶持。进一步完善落实电子商务资金保障制度,安排落实电子商务进农村专项资金,在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体系、物流体系、溯源体系建设,人才培训、企业扶持以及品牌培育方面给予扶持。

2、强化农村电商人才支撑。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“校企合作”,充分依托高校优势,进行点对点培养电商人才,着力培育一批电商创业带头人。结合实施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活动,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、任村官,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。加强电商人才培训,适当扩大电商人才班(基础班)的培训对象和覆盖面,加快培育更多的电商人才队伍。加强与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的合作,建立帮扶机制,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带头人、电商行业优秀企业家的优势和作用,引导帮助传统实体企业、农产品种养殖大户、大学生、下岗职工、个体商贩等上网营销,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结合,同步发展。

3、打造农特产品区域品牌。要结合“一村一品”“名特优新农产品”等项目,选取一个或多个主打产品,引导农业企业进行统一注册、统一包装、统一生产标准和统一推广,打造区域品牌。大力支持农副产品注册商标,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,引导农民规范使用农产品商标,推行农产品标准化。收集汇编各镇、村名特优农产品目录,开展名特优农产品文化创意设计,通过“互联网+农业”打造特色农产品网销平台,鼓励开展网上促销推广。加强对农产品尤其是土特产的生产、加工、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,力促传统产品转型。加强品牌宣传力度,提高农特产品的知名度、附加值和竞争力。

4、完善物流体系。有关部门要加强交通运输、邮政、电商、快递等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,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,进一步完善存储、转运、停靠、卸货等基础设施,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。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,统筹规划、合理布局物流园区、配送中心、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节点,打造低成本和现代化的网货配送与快递物流服务公共平台,积极推进县、镇、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。逐步构建以县城为中转、村级服务点为基础、到户配送为终端的城乡一体综合配送体系,着力解决农村电商“最初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
相关阅读

评论

精彩评论